Ambient Findability 讀後感想之一:尋路
人類天生即具有多元而精密的方向感與導航技巧。本書Ambient Findability提及了一件很有趣的事:長久以來,人類為了生存,早已演化出一套尋路的方式(如:麵包屑標記與建立地標…等等);然而,來到”察覺位置”與”遍存運算( Ubiquitous Computing )”的交叉路口,遊走於物理與數位資訊混種的環境中,同樣的尋路行為是否同樣適用?
作者指出: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,找得到,才能被使用。為了避免在網際空間中迷失方向,過去人們對於”尋路”的認知有必要重新檢視!
首先,先來定義一下:何謂尋路(WayFinding)?
尋路(WayFinding)是一個異想天開的辭彙,用來描述為了從甲地到乙地,人們所知道且所做的一連串事情,包含內在與外在的行為。尋路可能只需要彈指之間,也可能事很麻煩的事,這受到人、環境與其他狀況之影響,您可以把尋路想成具有五個步驟的過程:首先,從知道身在哪裡開始,表示知道目的地、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徑、能夠辨識目的地,並找到回起點的路。
— 引用自:Ambient Findability —
事實上,人們也將導覽”實體環境”的方式,同樣套用在”虛擬的網際空間”中,一般網站的使用者對於 Web 所使用的辭彙,都是取自於空間的導覽,我們混合使用彈道(例如:我”去到”微軟的首頁)和容器(例如:我在這個部落格的”內部”發現了這個資訊)的譬喻,但是作者指出:這樣的行為對於資訊的可尋性是否有幫助,在設計與建構網站時,一般使用者於網際網路中尋路的方式能否幫助導覽資訊,值得深思。
在過去十年,有許多花大錢的計畫,嘗試使用互動式地圖,以解決搜尋和導覽的問題。例如:Groxis Inc. 的Grokker,將網站搜尋結果呈現在自動產生的分類圖示中。(如下圖所示:在 Grokker 中搜尋關鍵字:Apple)
然而,本書中指出:將這些實體空間上的譬喻套用到數位資訊環境中常常會太過頭。就像那些以互動式地圖導覽資訊的網站一樣,剛開始他們自許是人機互動使上革命性的一大步、是下一個偉大的事物;然後,消聲匿跡。最後,這些視覺化方式都宣告失敗,因為:根本沒有那個”空間”存在。
Web 加速超媒體的發展,它原本只是文字媒介和資訊分享。我們對於 Web 的體驗,決定用於傳達意義的”字”。當作標籤的字、當作連結的字,還有關鍵字。這也就是 Google 輕鬆勝出的關鍵。Google 大神不需要搞啥空間的譬喻,只要文字和超連結的搜尋結果,這就夠了。
在數位環境中,資訊的可尋性(Findability)將主宰使用者於導覽資訊時的體驗,它牽涉到資訊能否被使用。它使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能彼此互通,因此,在未來我們應該要多花一些時間在這座橋樑上。